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2022年03月01日 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1日第2357期 作者:王宏伟 张静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各国间的联系与依存日趋深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科技和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体现为以创新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综合创新能力的竞争。

  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生态还有待优化。一方面,科技创新主体仍然存在多样性不足、创新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等问题,尤其是在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协作关系中存在失调和脱节等现象。另一方面,科研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尚需激发。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团结合作。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全方位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一是加快新型研发主体和转化主体建设,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不仅应着力改善制度环境、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还应在科技创新链主体缺失等问题上及时补位,特别要弥补好从实验室产品到工厂产品之间关键共性技术转化的短板和弱项。要以加快构建新型研发机构和转化机构为突破点,紧密衔接创新链条的上下游环节,破解经济和科技“两张皮”困境。二是加快建设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打通科技人才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渠道,加快培养具有交叉复合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建议在我国科技研发和转化体系增量建设部分先行先试,探索可推广的经验,以便推动现有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形成扎实的学风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一是进一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保障科研和管理自主权。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科研管理机制,不断优化科研人员管理模式,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进一步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自主支配权,积极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二是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形成荣誉性激励与物质激励的脱钩机制。要充分考虑科研人员群体的特质和创新动力机制,平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避免将人才“帽子”与资源利益过度捆绑。避免将人才“帽子”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获得科技奖励、评定职称、聘用岗位、确定薪酬待遇等的限制性条件,要让人才“帽子”真正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对人才评价要实施动态跟踪和调整,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强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衔接。要特别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激励,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和青年人才的评价考核周期。三是优化学术环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抵制不良的学风作风。打破学术“近亲繁殖”怪圈,加强多元化的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创造兼容并包、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促进学术民主。倡导科学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年轻学者敢于独抒己见,敢于质疑和超越权威思想。

  加强科学文化建设,树立崇尚创新的价值导向。一是弘扬科学家精神。要从战略高度对科学文化建设进行考量,下大力气培育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文化。二是增强全民创新意识。积极推广全民科学教育和创新教育,深化全域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丰富科学教育教学的内容,创新培养方式,激发青少年科技探索的热情。三是营造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创新文化宣传,让公众对待科技创新和科技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正确的认识,使科技工作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职业。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人才强国背景下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研究”(21ZDA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评估与战略规划研究咨询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