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资本论》方法论的当代价值
2024年09月30日 17: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30日第2986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禄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为厚重、内容最为丰富的著作。当前,国内外学界对《资本论》的创新阐释主要从资本形式批判、关系批判、权力批判、过程批判、要素批判等多维度展开。在这一理论热潮下,一些研究者提出,有必要重新认识《资本论》方法论体系及其具体方法的重要性,以彰显其当代效应。
  《资本论》方法论的再审思
  为推动《资本论》方法论研究,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于9月21—22日在江苏南京联合主办第三届《资本论》青年学者论坛。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资本论》方法论创新及其当代效应”这一主题,针对《资本论》方法论研究、《资本论》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资本论》的经典与当代阐释、《资本论》与唯物史观研究、拜物教与方法论研究、价值形式与抽象劳动研究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从唯物史观具体化的视角出发,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正东提出,唯物史观的具体化既体现在对具体国家的研究中,也体现在对具体对象(如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研究中。在《资本论》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唯物史观具体化的体现方式。唯物史观揭示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本质关联,从而能够从不同发展阶段中总结出“相同点”,形成“抽象”。这种抽象并非历史哲学中的宏大叙事,而是抓住社会形态本质关联的科学“抽象”。这种“上升”揭示了内在矛盾的发生学运动过程,因此不能简单理解为“从抽象到具体”。这里的“具体”并非非历史性的经验具体,而是思维中再现出的具体总体。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鲁绍臣认为,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一方面是在分析抽象概念背后的具体历史条件,因为脱离具体历史条件,抽象范畴不能成为普遍性范畴;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不仅针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如劳资关系、雇佣劳动、剩余价值等),还分析这些条件产生的具体历史语境——不仅要分析劳资关系,还要深入分析其与其他生产关系间的政治行动与斗争关系。
  唯物史观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唯物史观逐步走向成熟。那么,《资本论》是否蕴含着阿尔都塞所称的一种反历史主义方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焦佩锋表示,从唯物史观的视域出发,马克思并未拒绝历史,而是科学地谈论历史。他改造了实证历史主义和思辨历史主义,并在《资本论》中自觉运用了科学的历史主义。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为开辟真正的人类历史提供理论与现实准备。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翁寒冰提出,马克思历史理论实现了规范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规范性与历史性之间的关系并非马克思历史理论所独有,而是源自18世纪末历史主义思潮中提出的二元悖论。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超越了这一悖论,实现了规范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规范性要素转化为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理念,与历史性要素实现了统一。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规范性要素体现为对“劳动一般”永恒价值的确认,并与“资本”所表现的历史性要素实现了辩证统一。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当代启示在于,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时,必须研究普遍历史规律与其特殊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索基于本国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道路,而不能局限于“普遍道路”与特殊道路的对抗。
  经济范畴批判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内容和具体化的操作方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孙亮认为,《资本论》从各种经济范畴出发,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对范畴的思维展开,将经济范畴与现实历史关系结合起来,进而对历史性的“生产方式”进行彻底变革。今天,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需要从存在论、认识论和解放论三个维度把握《资本论》中的经济范畴批判,将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化为革命实践。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